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代表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展开调研工作

发布人:本站编辑

2020年9月26日至27日,在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黄勇平、副院长陈洪波的带领下,我院11名师生代表到达四川绵阳,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展开调研工作。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联合培养单位。该中心是中国最大的空气动力试验与研究机构,汇聚了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中心紧紧围绕计算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流动机理问题研究、低速空气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国家大型空气动力学基础条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三大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00余项,在多个领域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现已建成拥有数十座配套的低速、高速、高超声速气动力和气动热试验设备,形成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并建设有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9月27日上午的座谈会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刘刚、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陈坚强热情地接待了我院师生。双方交流了学生教育管理、学术科研以及学生升学深造等情况,畅言想法和经验。

11.jpg

座谈会上,陈洪波副院长介绍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与本科生培养情况。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山大学着力培养未来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厚基础、多领域、强实践、会管理”的系统工程总体性人才的示范基地,学院坚持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指导原则,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大工程和大项目,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并有志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学生。2017级本科生作为学院的第一批优中选优实验班学生,克服了专业跨度大、知识模块欠缺、补课压力大等困难,不仅在学业课程方面表现优秀,而且在国家级竞赛活动上多次获奖。在课余时间,同学们积极组织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赛事和元旦晚会、红色诗文诵读等文艺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增强身体素质,促进班级凝聚力,真正做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2017级本科生18位同学都已确定了未来方向,约80%同学选择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继续深造。大四学生开始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为之后的硕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各位领导与科研管理人员对我院的学生培养模式表示高度认可,给予同学们勉励。交流会上,易贤研究员作为代表作了《结冰现象中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报告,指出中心对跨学科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人才需求。中心提出,希望能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联合培养力度,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系统学院的实践基地,鼓励我院同学参与到具体项目研发。

座谈会后,调研组师生一行参观了中心环境。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同学们对相关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生活环境令人向往。中心占地面积极大,工作环境优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大片的湖泊上可以看到天鹅群驻留。中心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食堂餐饮丰富满足集聚于此的各地域科研人员,工作区配备有全套的健身设施,鼓励科研人员在攻关之余加强锻炼,生活条件舒适,使他们免于后顾之忧,专心学术钻研。

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我院师生有幸参观了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再一次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所折服。钱老生前用具摆在陈列柜中,辅以影像资料,将中国科学史上许多重要时刻定格。在留存的书面材料中,有钱老学生时代的试卷,字迹工整,思路清晰,仿佛让人看到一位年轻学子刻苦求学,正在成长为科学巨匠。这里还保存了钱老创立系统工程系时的一系列申请材料,遣词造句朴素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事业殚精竭虑,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钱学森先生开创性地提出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提出要大力发展组织管理的科学方法。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以钱老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系统性总师人才为己任,此时看到系统工程历史沿革,我院师生深受鼓舞,并且受到钱老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伟大精神的感召,决心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科研,报效国家。

22.jpg

333.jpg

9月27日下午,我院调研组成员来到北川地震遗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在这里,师生们重温了国家与民族的伤痛记忆,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多难兴邦,我们铭记灾难,并从中汲取力量,积蓄希望。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旨在为国防军工领域输送高层次人才,我们的学术科研成果是抵御天灾人祸,守卫国家人民的最坚不可摧的盾牌。青年教师与学生们应以此为己任,潜心钻研,努力提升技能水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4.jpg

经过此次调研之旅,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交流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为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气动中心调研以及地震遗址参观后,师生们深刻领会到青年责任之重,激励师生们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锤炼自身。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直面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宣传媒体中心

作者:张卉 孙晓颖

初审:王雪

审核:袁婷

审核发布:黄勇平 陈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