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新开课教师试讲工作坊
为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夯实课堂教学质量根基,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月25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389栋405会议室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新开课教师试讲工作坊。本次会议由学院副院长肖绍球教授主持,肖绍球教授、李雄教授、张传富副教授、孙蕾副教授及侯燕青副教授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教师试讲进行全方位评议与指导,修保新教授作为学院教师代表参与交流。

伍蔡伦教授采用"基础夯实-维度拓展-应用深化"的教学路径,从随机变量统计特性出发,循序渐进引入时间维度构建随机过程理论体系,结合马尔可夫过程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生动演示了时频域分析方法。评审小组建议优化课程节奏,适当精简已学基础内容,重点强化随机过程在人工智能、信号检测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案例教学。

伍蔡伦教授试讲《随机过程与统计信号处理》
黄寒砚教授试讲《系统科学导论》,以切尔诺贝利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虎门大桥振动、海岸线分形测量等鲜活案例,将复杂性科学、分叉理论等抽象概念具象化。课程设计巧妙融入系统稳定性分析、混沌现象观测等实践环节,展现出"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明确对授课对象的培养定位,通过增设系统仿真实验等互动环节提升课程吸引力。

黄寒砚教授试讲《系统科学导论》
许丹副教授以《雷达技术》课程试讲拉开序幕,重点讲解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他通过精心选取的二战历史视频,生动还原雷达系统诞生的战略需求背景。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系统推导了包含发射信号、天线增益、目标反射、回波接收核心等环节的雷达方程构建过程,逻辑链条严谨完整。评审专家充分肯定其物理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建议优化PPT变量格式的学术规范性,适当压缩历史视频时长,并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许丹副教授试讲《雷达技术》
钟令枢副教授试讲的《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以创新融合交通工程学与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总-分”式课程框架。课程规划先通过交通工程经典理论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双重视角搭建知识图谱,再聚焦拥堵预测、路径优化等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评审小组高度评价其“理论奠基-方法赋能-实践深化”的三阶教学设计,建议该课程从信息工程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用系统思维破解复杂交通难题的能力。

钟令枢副教授试讲《交通工程系统分析》
整场评审严格遵循"内容科学性、方法创新性、育人实效性"的评估标准,着重考察课程思政融入、学术前沿对接、学生能力培养等维度。专家组成员针对每位教师的授课特点,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节奏把控、师生互动强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而富有成效。






评审专家及教师代表进行评议及讨论
经专家组综合评议,所有参评教师均通过试讲考核。本次工作坊延续了学院"以评促教、教研相长"的优良传统,既对新开课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检验,更为全院教师提供了互学互鉴的平台。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健全教师发展长效机制,为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